2020-12-30
梨小食心虫(Grapholitha molesta)是卷蛾科、小食心虫属的一种昆虫。成虫体长5.2-6.8毫米,体色灰褐色,无光泽。前翅密被灰白色鳞片,翅基部黑褐色,前缘有10组白色斜纹,腹部灰褐色。卵为椭圆形,直径0.5毫米左右,乳白色。老熟幼虫体长10-13毫米。初孵幼虫体白色,后变成淡红色。头部、前胸背板均为黄褐色。臀足单序缺环,20余根。蛹的体色为黄褐色,长约6-7毫米...
2022-06-01
食心虫对果实危害极其严重,是果农们最讨厌的害虫之一,看到有食心虫恨不得马上就要打死,但是危害果树的食心虫种类繁多,不止一种,其中对果树危害最大的当属桃小食心虫和梨小食心虫。因此防治食心虫我们要对症下药效果才好,接下来就为大家介绍一下,桃小和梨小有什么区别。很多人可能会认为:梨小食心虫就是危害梨树的,桃小食心虫就是危害桃树的,其实不是,梨小不只是危害梨树,同样桃小也不只是危害桃树。它们都可危害... |
春季须警惕梨小食心虫爆发!点击查看最新防控方案发表时间:2021-01-07 10:17 梨小食心虫(Grapholitha molesta Busck),是鳞翅目(Lepidoptera)卷蛾科(Tortricidae)小食心虫属的一种世界性分布的钻果害虫。 成虫体长5~7mm,幼虫体长10~13mm,由于寄主多样、发生周期长、世代重叠和钻蛀危害等特点,已成为樱桃、桃、梨等果树生产上危害严重的害虫。 梨小食心虫以老熟幼虫在果树根茎部的土壤、老树翘皮、枝叉缝隙处结茧越冬为主,第二年春季开始羽化产卵。华北地区初代越冬成虫发生在4月下旬,南方地区3月起视温度陆续出现。 雨水多、湿度大的年份梨小食心虫偏重发生;干旱年份发生较轻。 幼虫多从萼、梗洼处蛀入,直达果心。早期被害果蛀孔外有虫粪排出,晚期被害多无虫粪,高湿情况下蛀孔周围常变黑腐烂渐扩大,俗称"黑膏药"。在桃、梨兼植的果园,第一、第二代主要为害桃梢,造成枝梢枯萎,俗称"折梢"。 目前,对梨小食心虫的防治方法仍以化学防治为主,但由于梨小食心虫隐蔽危害的特点,使用化学药剂防治,其危害程度仍可达到80%以上。同时存在梨小食心虫抗药性上升,造成水果农残超标,污染环境的风险。另外,应用套袋等技术增加了生产成本,且不能保证防治效果。 梨小食心虫综合防控方案 越冬代、第一、第二代是控制虫口基数的关键时期,做好春季防控工作,事半功倍。 1、农业防控措施 ●建园前尽量避免梨与桃、杏混栽或近距离栽植。 ●冬季或初春,刮掉树干老翘皮集中销毁;晚秋及初春,结合果园耕翻施肥,深挖树盘直径1m左右,破坏梨小食心虫越冬场所。 ●3月-5月上旬,勤观察树体,发现新梢萎蔫,虫果、裂果及病果及时摘除;8月中旬越冬幼虫脱果前,在树干绑草把诱集幼虫越冬,第二年春天幼虫出蜇前解下草把集中销毁。 2、物理防控措施 以性信息素为媒介的监测和防治手段,如诱捕和迷向等,在蛾类害虫综合治理(IPM)中已得到广泛应用。 ▲梨小食心虫性信息素诱捕器诱杀 3月中下旬开始,果园悬挂梨小食心虫诱捕器配合性诱剂杀灭成虫。诱捕器悬挂在离地面高1.5m的树杈处,每亩地悬挂5-6套,25-35天左右更换一次诱芯。持续使用到8月底,诱捕效果较好。 ▲梨小食心虫迷向丝防控 迷向防治技术利用高浓度的性信息素弥散干扰,使雄虫丧失寻找雌虫的能力,降低雌雄交配的概率,以减少下一代虫口数量,达到防治目的。 在面积不少于30亩的需防控果园,果树开花前将梨小食心虫迷向丝悬挂于果树西面或南面树冠的1/3处,距离地面1.5-1.8m,每亩33-40根,迷向作用可持续6个月,一个果树生产季内无须更换。 【案例】 浙江农业科学上发表的《性信息素迷向法规模化应用对梨小食心虫的防治效果》试验,选择杭州市滨江区顺坝村某20年生梨园,主栽品种为翠冠,果实无套袋,使用梨小食心虫迷向技术防治害虫。 试验每亩地使用梨小食心虫迷向丝33根,折合成本约158.4元/亩,但蛀果防效100%。以挽回优质果的产量计算,迷向防治区每亩平均挽回损失约57.8kg,挽回经济损失404.6元(7元/kg);减少2次用药,每亩节约用药成本46元,合计每亩增效292.2元。 3、生物防控措施 5月上旬,以梨小食心虫诱芯为监测手段,在梨小食心虫成虫发生高峰后1-2天,每亩梨园分3-4次释放赤眼蜂,间隔时间为7天,共释放赤眼蜂4万头。 4、药剂防治方法 药剂防控要抓住防控适期,即幼虫越冬期、各代成虫盛发期、各代卵的发生高峰期及幼虫初孵期,一旦幼虫钻入果内,防治效果则很差。 |